手机小说 > 都市现实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625章 蓬勃发展的“中医药”!!!

第625章 蓬勃发展的“中医药”!!!

第625章蓬勃发展的“中医药”!!!

蜿蜒流淌的永定河,是燕京城的血脉。

放眼六月的刘家庄,风习习水清清,飘散着淡淡的草馨香。

身处刘家庄河滨公园的苍翠中,有走不完的夹绿小道,虽显繁复却绝不疲累。

原本夏日里的烦躁感,竟在碧色葱茏中消除。

这是为何?绿景诱人,水润身心。

聆听永定河的水声,里面藏着“无定”的曲折历程。

千百年来,作为城市“生命水道”,永定河滋养着燕京城。

就是这么一条哺育文明的河流,曾经却有着泥沙俱下、水患频发的灰历史,曾被戏谑为“浑河”“小黄河”。

早在六十年代以前,永定河上游因过度发展砍伐和农业开荒,形成盲目采水的恶性循环,导致了这条母亲河连年缺水甚至干涸。

“濯濯河水少鱼虾,萧萧千里少鹭鸦”,便是永定河当年饱受磨难的写照。

水生态恶化引发的植被萎缩,让沿河两岸群众吃够了风沙肆虐的苦头。

穷则思变,沧海桑田。

而今的永定河,分布着一个个分洪枢纽区,两条防风沙生态林带,六个人工湖,十大河畔公园,这些数字改写了这条母亲河的生命形态。

无论是穿行在官厅山峡的流水间,还是徜徉于水草丰茂的莲石湖畔,你都会由衷感叹这条大河从“无定”到“永定”的治保征程。

蓄水二百六十多万平方米,十八万亩的人工湿地面积,超六十种水植物的绿化量,逾七成的水体利用率……

永定河畔“海晏河清“的壮美画卷中,镌刻着刘家庄人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十余载寒来暑往,他们以愚公移山般的坚韧,在荒山秃岭间遍植果树,让昔日的贫瘠之地化作数十万亩的果园;

在河道淤泥中挥汗如雨,将蜿蜒的水系梳理成碧波荡漾的生态长廊。

如今的刘家庄,层峦叠翠如泼墨丹青,绿荫如盖似翡翠屏障。

春风拂过,山烂漫处蜂飞蝶舞;秋阳斜照,硕果累累时鸟雀欢鸣。

永定河水清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要说如今燕京地区哪里最适合安居乐业,刘家庄当属首选之地。

这里不仅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绿树成荫的街道、清澈见底的河流湖泊、四季分明的宜人气候,更拥有蓬勃发展的经济生态。

作为燕京的经济引擎,该地区汇聚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总部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常年位居全市榜首,远超其他区县平均水平。

完善的市政配套、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共同构筑了这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居所。

这里还是华夏十大名酒之一“燕山”酒的原产地。

“燕山酒”在白酒年销售量榜上以傲人的年销量稳居行业榜首,将传统名酒五粮液强势超越。

在十大名酒销售排行榜上,五粮液紧随其后位居亚军,其后依次是:醇厚绵长的泸州老窖、历史悠久的古井贡、绵柔甘冽的洋河、酱香典范的茅台、回味悠长的全兴大曲、中原佳酿宋河粮液、醇香浓郁的沱牌以及独具风味的双沟。

说起“燕山酒”,现在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如今白酒届的一哥,现“燕山”酒业集团年销售额高达一百多亿,遥遥领先其他品牌。

“燕山酒”在十年来它代的地位几乎无人可敌。

1988年至1995这7年里,“燕山”酒连续获得全国白酒销量冠军。

在巅峰时期,“燕山”酒的产量是五粮液的4倍,茅台的6倍,白酒市场占有率高达50%,全国白酒都得叫它一声“燕老大”。

“燕山酒”短短四十年的历史,却实现了弯道超车。

四九年以后,国内许多地区在私人烧酒作坊基础上相继成立了地方国营酒厂。

国内白酒产业发展从此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由私人经营的传统酿酒作坊逐渐向规模化工业企业演变,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白酒产业发展速度缓慢,49年白酒产量为10.80万吨,到1983时年产量就高达320.17万吨,这其中燕山酒业就贡献了60万吨的产量。

从1949年到1995年,夏国白酒行业走过了45个春秋。

其中能够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阶段,就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的最近这十年里。

即1985年之后。

十年间,白酒行业总体来说是呈现出“一张一弛”的螺旋式发展特点。

即快速发展一个时期,随即进入一个调整阶段,经过徘徊和积蓄力量,再进入下一个快速发展期,表现出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节奏。

刘家庄“燕山酒业“在这十年间的发展历程堪称传奇,犹如一匹黑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小有名气到行业翘楚,这家企业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源于多重因素的完美结合:既有刘家庄几代酿酒人孜孜不倦的匠心传承,也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优质的原材料、甘冽的水资源、宜人的气候,这些都为酿造醇香美酒提供了绝佳条件。

这一切成就,都与刘家庄人当年坚持不懈地改造水土、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那么,当年的环境究竟如何呢?

除了原本的刘家庄村背靠燕山太行山脉,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山上林木保存较为完好外,其他后来并入的地区几乎都是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

放眼望去,满目皆是裸露的黄土和贫瘠的山丘,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如今的刘家庄已然焕然一新,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5%,宛如一座天然的绿色氧吧。

漫步其间,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参天古木与鸟语香交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这片绿水青山不仅孕育了丰饶的自然资源,更催生了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业。

每逢节假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或徜徉在林间小道,或驻足于观景平台,尽情享受着这片世外桃源带来的惬意时光。

这里独具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更是让游客流连忘返,体验着返璞归真的田园之乐。

说起农家乐,刘家庄绝对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好去处。

这里不仅风景宜人,更以丰富的农产品闻名遐迩。

这里有号称“京西第一枝”刘家庄樱桃。

“早春百果第一枝,甘美玛瑙众享时”。

樱桃作为北方地区一年中最早成熟的时令水果,素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誉。

在众多产地中,燕京刘家庄的樱桃尤为出众,堪称当地一绝。

刘家庄南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樱桃生长的理想之地。

这里向阳的山坡每天都能享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加之昼夜温差适宜,使得樱桃不仅比其他地区提前一周左右成熟,更形成了独特的甘甜风味。

果肉饱满多汁,入口即化,令人回味无穷。

每年五月樱桃成熟时节,刘家庄便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光景。

来自燕京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郁郁葱葱的樱桃园中体验采摘乐趣。

红艳欲滴的果实挂满枝头,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

一家人玩累了可以在刘家庄山区的农家乐里住上一晚,在这里再吃上一顿地道的“农家菜”。

说是农家菜其实一点不简单,主饭是用著名的“京西稻”做的米饭。

“京西稻”属于优质粳米,米粒椭圆丰腴、晶莹透明,米饭富有油性、黏而不糯、软硬适中、清香有弹性,米粥颜色青绿、香气独特、口感黏滑有米油。

“京西稻“作为稀有的优质稻米品种,对生长环境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目前仅能在京西地区的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培育成功。

其中,刘家庄一带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温差,成为京西稻最理想的种植区域,产出的稻米品质尤为出众。

由于种植区域有限且耕作工艺考究,京西稻的年产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这些珍贵的稻米主要供应给五星级酒店、米其林餐厅和高端精品超市,每公斤售价可达普通稻米的数倍。

在普通市场上,京西稻可谓一“粒“难求,即便愿意出高价也鲜有机会购得,使其成为美食爱好者争相追捧的稀世珍品。

你想在这刘家庄的农家乐竟然就可以享受到这种高端食材,游客们还不大快朵颐?

当然这里除了有“京西稻”,刘家庄还有很多著名的农产品,像是什么“胜芳蟹”、“刘家庄大西瓜”、“大白梨”、“国光苹果”、“磨盘柿”……都是久负盛名。

而收益最高却是中药材种植,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刘家庄地区素有“中草药之乡”的美名。

如今的刘家庄是夏国北方药材的主产地之一,拥有几十年的药材种植历史。

刘家庄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崇山峻岭,又有丰富的天然森林和肥沃的良田,适宜多种名贵中药材生长。

主要中药材种植品种包括桔梗、北沙参、黄芪、牛膝、防风、苍术、甘草、菊、山药、紫菀、沙参、薏米、芥穗、白芷、粉……等几百种中草药。

此外,刘家庄的中药材市场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具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和完整的产业链条。

黄芩、射干、苍术,黄、蓝、粉……长城以南,燕山太行山脉的交汇处,苍翠群峰间,中草药铺满一片片山坡,各色朵摇曳其间。

得益于刘家庄西岚地势高差大、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大山里孕育出丰富、优质的野生中药材资源。

刘家庄地区迄今共发现野生中药材资源600余种,其中“刘家庄黄芩”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每年经过刘家庄中草药市场流向市场的中草药价值就多大几百亿。

近年来,刘家庄地区做好“土特产”文章。

刘家庄人依托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多元价值要效益;

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依托特色资源,立足区位优势,刘家庄近年来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发展精细化、多元化加工,打造观光旅游、健康养生等项目,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路。

到1995年,刘家庄中药材产业带动全地区约1.2万名群众就业,人均增收约5000多元。

燕京日报记者王双,再一次走进刘家庄地区下营房村,远山间,杏树桃树层叠;梯田上,黄芩嫩苗青青;

几十名村民挥动铁锹,刨蒿子、除杂草,干得热火朝天。

这里是“刘家庄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这座山名为‘将军顶’,多年前盛产野生黄芩等药材,引得村民纷纷上山采挖。”

站在垄边,“刘家庄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述河手指前方,“10年前,我来这里流转土地种植药材。

这些年进行生态化、立体化开发利用,形成了片片梯田。”

“过去,村民们为何只采挖、不种植?”燕京日报记者王双不解地问道。

“有过零散试种,但不成规模、收益不稳。

很多药材的种植周期要好几年,有的年头越久越珍贵。”刘述河解释道,“生长周期里,如果遇上大旱等恶劣天气,很可能好几年都白忙活了。”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动中药材适度规模种植,能有效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燕京市和刘家庄高新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燕太中药材经济核心示范区。

刘家庄高新经济开发区出台促进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的配套政策等文件,对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及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给予奖补。

政策精准发力,企业向好发展。

四十年前,在刘家庄第一次尝试人工中草药,开始大规模化种植黄芩、苍术、柴胡等中药材。

通过平整荒坡、硬化道路,梯田逐渐集中连片,田间还划分出若干平整区域,方便拖拉机等起垄、播种。

一开始,这规模化种植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我们的种子没选好、浇水不及时,种下的药材刚出苗就遇上高温天气,很多都没成活。

后来改进浇水方式,又因没有及时除草,结果草比苗壮。”刘述河回忆当初道。

当初为了解决种植技术难题,刘家庄老一辈人携手中医科院、农业大学、协和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与多家药企等合作建立种植试验基地,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推广仿野生种植技术,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

在刘家庄中草药种植基地,医学院中药研究所建起中医药教学科研基地。

“每亩地撒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到3吨,深翻20至30厘米……”

近日,刘家庄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刘述春和几位专家来到中医药教学科研基地,现场给学院的学生们传授中药材种植技术要领。

这几年,每到播种季,刘述春都会带学生开展教学实验和培训。

刘述春跟记者王双介绍,仿野生种植的关键在于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而是使用有机肥、杀虫灯、粘虫板等,通过改良土壤等措施模拟药材原生地环境。

经过一次次种植试验,刘家庄开发区农业局联合各大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总结发布了黄芩、苍术等21项中药材仿野生栽培的相关标准,明确了种植过程中的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规范,并在全地区推广实施。

“开展标准化、仿野生种植,我们每亩黄芩鲜品产量达400公斤、苍术鲜品产量达1500公斤以上,相较1990年之前均增长约两成。”刘述河介绍,通过示范培训,基地已带动2000多户种植户增收致富。

随着“龙头+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进基地务工,赚双份收入。

在久财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50多岁的村民刘田锄了一上午草,准备回家吃饭,“基地就建在村里,我们两口子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

家里的两亩地也流转给了基地,每年多收入1600元。”

截至1995年底,刘家庄开发区中药材保有面积达30万亩,是1980年的6倍;

建有规模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园18个,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80家、家庭农场32家。

因为,中药材种植周期长、价格波动大的问题,曾困扰许多种植户。

“拿黄芩来说,上一年卖5元一斤,下一年有可能降到2.5元。

村民们没有仓储场地和加工设备,行情差的时候,新鲜药材存不下、易腐烂。”刘述河说记者王双说,“没有完善的仓储、加工设备,单纯依靠种植,利润空间根本不高。”

“要想发展中药材产业,必须着力补齐仓储流通和产地加工等短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