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武侠小说 > 子不语江湖事 > 第五十四章 文庙

第五十四章 文庙

东山脚下只剩零星的护卫和一排排马车。

何苦坐在车中望着碟子中仅存的一块枣泥糕,很是纠结,本来心里说好只偷吃一块,可恍神间,嘴里就不知不觉的塞满了糕点。

何苦心中默念柳道长勿怪,便一不做二不休,将最后一块也塞入口中,何苦心满意足的出了马车,斜靠而坐,嘴中嚼着美滋味,眼里望着绿东山,其实山上的热闹何苦如何不想去看,可奈何他只是车夫,区区车夫,如何去得?

……

冬日,叶枯而落乃是天理。

可唯独这东山,想从这绿意盎然中找出枯叶一二却是更难。

厚重的青石砖在山中铺成石梯,从林间蔓延至山顶,青砖映绿树,一片生机勃勃,初冬的寒意在这山中不仅都弱了几分。

可魏琛却没心情感受这份意境,手中的青香不知何时已被捏断,魏琛尽力的控制着自己不去发作,否则坏了祭祀之事,无疑是送别人把柄,五家过往中的确明争暗斗无数,可魏琛如何也没有想到,五家被发配至此,相安无事这么多年,本该一条心之时,贾家却会去算计一个小辈。

魏琛眼中变得越发的冷,双手用力握紧,关节变得发白。

在几位家主中,除了陈老家主便是魏琛年纪最大,魏琛老来得子,凌云二字就能看出魏琛对儿子的期望,以前将女儿当儿子养,魏琛言传身教,虽然狠心,但女儿的表现也没有让魏琛失望,儿子出生后,魏琛依旧严厉,可心中还是不自觉的多了几分宽容。

但今早送到自己手上的那些账,魏琛想都不敢想是儿子做的,欠银子事小,可重要的是,魏凌云手中的几条人命,身为魏家家主魏琛当然可以遮掩过去,但魏琛一生都克己复礼,不想愧对列祖列宗,执意要行家法,在全族人面前将魏凌云杖毙,可结发老妻拼命阻拦,魏琛终究还是心软了,最终只将魏凌云双腿打断丢入了一个偏僻小院中,让其永远不能再出半步。

可是,凌云终究是自己的儿子,亲手打断了他的双腿,还要废了他的一生,魏琛的心如何能不痛?

魏琛牙关紧咬,眼里似下定了什么决心,此事,我魏家必定加倍奉还。

......

几位家主身后

王金榜的口水已将赢春秋的肩膀打湿,王金榜觉得鼻子有些痒,就在赢春秋的身上蹭了蹭,待鼻子不痒后,继续舒服的睡去,赢春秋背着王金榜缓缓而行,想起了昨夜在城中看到的几处机巧小铺子,此事过后去买些小玩意,徒弟大概就不会生气了吧。

能让王金榜不发火,赢春秋一时有些得意,他的徒弟,可是让整个春秋书院都头疼不已的小家伙啊!

而一直跟在赢春秋身后的贾仲,望着师徒二人的背影,眼中无比懊恼,方才几次上前示好,赢先生居然完全没有理会自己的意思,这让贾仲有些惊疑不定,如此态度,赢先生是不是知道了些什么?

……

此时

柳不语正踩青石砖慢行,不去看山间,低头望着脚下,想着五家到底用了何种手段,才让这些青石砖光滑如镜,毫厘不差。

一旁,即便双手握着三柱青香,也压不住跳脱禀性的陈子玉,开始觉得有些无趣,山间树多可只有绿意,晏龄手中的书也太过陈旧,而晏老家主虽身体硬朗,可对于陈子玉来说,走的还是太慢,一看柳不语在看脚青石砖,陈子玉用手肘拐了一下说道:“这东山可不简单,我五家可是把多数钱财都扔里面了。”

柳不语扭头望向陈子玉,等着下文。

陈子玉一看有事可做,得意一笑,五家的事,论详细,陈子玉说第一就无人敢说第二,在别人都读书写字的时候,陈子玉便绞尽脑汁的翻尽了每一本书问了每一个人,就为了知道五家背后的那些隐秘的有趣之事,陈老家主不知教训了陈子玉多少次,可最后还是不胜其烦,只得将所有秘密都告诉了孙儿。

陈子玉指了指青石砖说道:“这些石砖,一块块能如此厚重光滑,可都是因为石料是从整个古岸郡里挑选出的,石料色泽不能差,得白中带着淡青,质地要偏柔,否则经不起打磨,而且东山上供着多少位五家祖先,那从山脚到山顶就只能用多少青石砖,再加上五家重金请来的无数手巧石匠,每块青石必定是从他们手中铁石细细打磨而出,经过几十年才有了脚下如此多的光滑如镜的青砖。”

听着如此繁琐,如此费时费力,柳不语下脚都轻了许多,生怕将青砖踩坏。

而低头看书的晏龄突然出声问道:“那此间的这些树为何四季常青?”

陈子玉瞪大双眼,不可置信的望着依旧在低头读书的晏龄问道:“晏兄,这事可是你晏家操办的,你真不知道?”

晏龄抬头望了陈子玉一眼,认真想了一会回答道:“我当真不知。”

陈子玉一拍脑门,也反应了过来,眼前的晏兄,可是打小就与自己截然相反,除了书便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不知道那也是理所当然。

陈子玉解释道:“这东山本与周围群山无异,四季更替,枯荣循环,而我几家被发配到麓泉城后,那位传学天下的贤圣曾经承过五家祖先的恩情,便从太祖那为五家要了一道圣旨,准我五家替祖先修一处栖身之所,后来有位了尘寺的高僧云游至此,指点了几句,家主们才下定决心将供奉的文庙修在东山,几十年来,费了无数钱财从王朝各处运来了一些奇木,按照秘藏的风水之术渐渐的改山改势,直到十年前才将整个东山变成了四季常春的小福地。”说着话陈子玉又指了指山路两旁的树木说道:“晏兄,别看这些树木错杂而长,似随意而为,其实这山中的每一棵树的长势都有大学问,暗藏玄机,只是我对这风水之术不太感兴趣,也就没有深究。”

晏龄方才不经意的望了几眼东山,便看出了这些树不简单,陈子玉此时说完,晏龄也明白了许多,收起了好奇心接着看起了手中的书籍。

陈子玉晏龄不清楚,柳不语却看得明白,文老头让背的地窍经中就有四季常春之说,在陈子玉说运来了一些奇木时,柳不语就明白了五家是如何将东山改势的,那些奇木分别是三十六棵恒寿树,与七十二段长春木,东山被分为阴阳两面,一百零八处地穴,恒寿树在阳,长春木在阴,阳面栽百草相衬,阴面藏十方土相稳,快则四十年慢则一百便可成一处小福地,虽不及那些真洞天福地,但手笔已然不小。

柳不语从四周望去,想从中找出一棵恒寿树时,陈子玉却突然拍了拍柳不语的肩膀低声说道:“快看,前面的就是一座小文祠。”

柳不语抬头向上望去,远处青砖路旁的树荫下,出现了一处小文祠,不过与其说是文祠,却更像是一座小土地庙,文祠有一人多高,与一旁的几棵巨树嵌在了一起,文祠屋檐如月牙翘起,四角之下挂着一串青铜片随风摇曳。

先到文祠旁的晏老家主,举青香朝文祠郑重的拜了三拜便继续往前走去,随后的五家人也都是如此,直到柳不语走近,在陈子玉和晏龄持香而拜时才有机会细细打量,文祠中有十几位书生的雕塑,每个雕塑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神情动作却都栩栩如生,十几位书生临溪而坐,坐而论道。

山路漫漫,青石无数。

越往东高处便出现了越多的文祠,文祠似乎在随山而长越来越大,有贤士竹林饮酒对弈,有大家梅下提笔而书,有诗人对银月而吟,有狂生踏大江而歌……

无数五家祖先,在青砖山路上的文祠中汇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渐渐的,连柳不语也开始认出了一些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了一笔的五家先贤。

山中的淮汉读书人,在见到头一座文祠时就在议论,有人认出了其中的一个书中之人,就开始肆无忌惮的卖弄起了见识,渐渐的议论声就大了起来,似乎谁的声音大些,谁的学识便更加渊博,五家无人出声制止,只是默默的拜上三拜,继续往前,可越往山顶走,山路上的议论声却越来越小,那些读书人看到的多了,才真正的明白了何为五家。

五家的过往,璀璨夺目,如漫天星辰,早已无需向他人证明。

若我在,那漆黑长夜中,便是星河灿烂。

渐渐的,青石砖上,所有人都变得鸦雀无声,一同跟着五家参拜,一同默默的往山顶而去,人人面色郑重,如朝圣一般

但,的确也是朝圣。

……

山中不知岁月

在此林间行走,一切也变得模糊。

魏照云独自一人落在了五家最后,闲情逸致的赏着山中风景,面色愉悦,魏照云周身空旷,五家无人敢上前与其并排而走。

不知过了多久,在瞧完了最后一座文祠,走尽了最后一块青砖后,天上的厚云遮住了日光,两旁树木渐矮,柳不语站东山之上,眼前一切豁然开朗,眼中只剩惊异。

云朵之下,山巅之上,一座文庙尽入眼中。

云冠松华檐,痕青柏玉墙,巨石间错落一十七阁,在山巅连成了一座天大地大的文庙,文庙百画百文窗中,隐隐能见伟岸身影无数。

赢春秋立于庙前,仰面观庙而视,心有触动,赢春秋见过苏家的观月楼,见过穷奢极欲的皇宫,也见过云海之中的天下先,更别说那处住了多年的春秋书院。

可此处文庙,乃世间独一无二。

五家前朝时就在着手准备寻一处群山翠峦,在群山中建起天下第一文庙,让世人朝拜,为了让文道一脉独显,五家让家中精于工者要为文庙重新开辟一脉,绝不能跟外界有任何相似,为了做到真正的独一无二,前前后后,五家花了百年时间,若不是太祖,五家的确有可能造出一处文人仙境。

可今时不同往日,五家号称群山仙境,一眼望不到头的文庙只能缩于一山之中,虽少了磅礴大气,但能在此留下的,必定是无数人呕心沥血的佳作。

赢春秋细细的打量着文庙的每一寸地方,似有所悟,衣袖微晃,身后背着的王金榜感觉到了什么,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抬眼一看,叫道:“好漂亮的房子!”

百年心血,细致入微,融于山巅,返璞归真。

晏龄也终于走完了山路,合上了手中书籍,轻声自语道:“三千五百九十一。”说的当然是青砖之数。

晏龄眼中迷惑,抬头望向文庙不解的问道:“此山为何多了一?”

山巅的云彩多了几片,可既然是自言自语,这个问题也当然无人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