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武侠小说 > 以文炼武 > 第三十四章 谋划

第三十四章 谋划

付哀鸿在院子里扎着马步,谋划着如何夺得剑谱一事。

从师时答应了师傅不参与江湖纷争,但是任何一个武人都不会放弃提升自己的机会。追求武道的不断精进,乃是最崇高的追求。

其次,兄弟林宇文有难,肯定是要帮助的。而只有高价值的筹码,才能从政治联姻中换回林宇文的妹妹林谨文。夺得岳阳剑谱,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

倘若夺回了岳阳剑谱,一切就好说。只需要自己备份一本,再用影印本向林家换人就好了。既然已经夺得岳阳剑谱,那么师傅自然不会多做追究,自己与林家交易的公证人就由师傅担任。以其顶尖武功和声望,不成难事。

倘若没能夺得岳阳剑谱,就死皮赖脸地求南鑫和颜卿两位师傅帮助。二人都是护短的主,在没有办法时值得一试。但如此一来必然使师徒间生出隔阂,乃是下下之策。

想了这么多,所以畏手畏脚还是自己的武功不够。如今来到大周已经有一年有余,却还没能达到一流水准,比及网络小说中每天一个机缘的主角,自己还差了很多。一直以来,都是因为生活中的遭遇而四处奔走,却没有自发地完成什么。

付哀鸿放松身子,随意抽了本文章阅读。系统升级后没有什么动静,更没有颁布任务。自己无路可走,只能尽力多地积累文章诗词,待任务一颁布立马完成。

自己绝对不是驽钝之人,可也算不上千里马。只有“不舍之功”,才能路行千里。

“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

朗朗书声从院落中传出,清澈的月光照应着付哀鸿的轮廓,王洁若坐在一旁静静地端望着。

================================================================

林宇文这边,算是找到了主心骨。跟在南师傅手下练功也更加刻苦。短短半个月时间,已经从三流水准提升到三流巅峰。外功和内功具有提高。

闲暇时间,也不闲着。而是找付哀鸿一同讨论儒家、墨家、道家等心法。此外,还主攻体用论,哲学水平颇有提高。

林宇文的文学水平和哲学高度远超付哀鸿。付哀鸿凭借着后世学的一些明、清大家的理论才略胜一筹。王阳明、王夫之成了付哀鸿的主要借鉴对象。

目前两人正讨论什么才是人成事的根本。二人各执一词,林宇文以为“量”是根本,而付哀鸿则认为是“义”。

“量”,则气量,气度。或说胸襟、格局。“义”则是正义,道义。通常表示公正适宜的道理。

【量才是根本。诸如项羽,能凭借江东一众草莽,在巨鹿之战中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足见其智。然而因为格局有限,受到个人情感束缚,不能清扫自己队伍中的叛徒。明明楚国的后裔,有先天的资源和威望,却终于被出身平民的刘邦逼到江边。】

林宇文先发制人,借用西楚霸王为例。

【倘若他气量足够,未尝不能忍辱负重,卷土重来。可是气量有限,面对昔日身份低微的刘邦的胜利羞恼至极。因而自刎江东,连带着爱妃爱马一同死去。

因此,我认为量乃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根本。人的一生就好像一枚骰子,在圆盘中滚动。忽高忽低,便是人生的起落。而一个人的‘量’,决定了这盘子有多大,有多深。

如果一个人的气量不足,那么装骰子的顶多是个菜碟。稍不注意,骰子便离盘而出,人生也就终结了。而气量广大的人,拥有方圆几丈的盘子做基底。哪怕人生坎坷波动再多,也不容易从盘子中脱离,立刻身死。】

林宇文说完,自信满满地看向付哀鸿。

【这是我前些天研读资治通鉴悟出来的道理,你看如何?】

付哀鸿很是惊异,因为林宇文这套观点与后世清朝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中的观点如出一辙。这样一来,非常不好反驳。思索一番,还是回应道:

【‘量’自然是决定人成败的必要一环。可是我还认为‘义’才是根本。

林兄,你读的《资治通鉴》虽然是帝王必学,但是其中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全面而不详细。决定一场战役的成败,涉及军心,武装乃至微小到一个士卒的选择。而这些,都没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

何况项羽原先带着江东子弟雄赳赳气昂昂,包含必胜的决心争夺天下。最终败在刘邦手中,再回江东,还会有人支持他,相信他吗?江东百姓看不到项羽原先的大好形势和刘邦的厚颜无耻,只知道项羽大败而归,牺牲了万千江东子弟。这样一来,又怎么会有人追随他呢?

项羽之所以能在一开始便占据上风,大战秦军精锐,是因为他是周王朝项国的后代,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这样的身份在百姓看来就是合乎大义的。

同时,秦王昏庸无道,暴虐施政使得百姓生活在水火中。这种时候,项羽的出现是顺应天道的,是正义的化身。倘若没有这些前提,哪怕项羽个人再勇武,其兵法再超凡,也不能撕碎秦王朝的统治。

再借用刘邦来说。刘邦起先出身草莽,没有底蕴。因而一直不能有所作为。可是他却在项羽之前先一步入关,占据了关中。当时作为项羽的手下,如果项羽不赏赐他的功劳,反而杀了他,那便失去了大义。也可能有项羽性格高傲的缘故,总之没有杀死刘邦。

再者,刘邦从始至终没有违反‘义’的行为。占据关中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籍吏民,封府库’。这些行为在百姓看来称得上守‘义’。而后项羽气急败坏,用刘邦的父亲要挟他,这样的事经由刘邦宣传更是凸显了项羽的‘不义’。

最后,史书中有记载,项羽幼年时面对始皇的仗义,出口道“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呢?他面对始皇的仗义则说出“大丈夫当如是”的崇拜。这样一比,项羽的豪气显然更胜刘邦一筹。但最后终究是刘邦统一了天下,因为他所代表的,是大义之将往。因此,无可阻拦。】

一口气没停,总算论述完整。付哀鸿也是惊讶自己能做出这样的论述,或许是得益于今日的补习与系统的帮助。

林宇文则被折服,反复品悟其中道理。最终,还是沮丧地低头道:“哀鸿兄,还是你更胜一筹。”

付哀鸿笑了笑,稍微谦虚一下。

“林兄,为人在世快意恩仇,自然要学项羽。但是想要保得身边人平安,成就一番事业,须有刘邦的圆润和隐忍。我们自然不必逼着自己承受奇耻大辱,像刘邦一样不顾亲人性命。但是终归要有所谋而后行,不能做匹夫之勇。”

付哀鸿拍拍林宇文的肩膀,去厨房帮王洁若、林婉容做饭去了。留下林宇文在原地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