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柱国 > 第六章:一入军户深似海,从此军籍伴终生。

第六章:一入军户深似海,从此军籍伴终生。

从宣府镇班兵营出东门,一路向东北,沿着驿道马不停蹄。

张苍水这副躯壳在落难前每日在军营厮混,骑术算不上纯熟,不过也不是菜鸟。

马六更是每日缠着大哥马义,算得上一个合格的骑兵。

李成蹊手下这帮人全部来自真定府,打仗不要命。

面相不穷凶极恶,下手却比那些看起来很吓人的士兵狠的多。

他们唯李成蹊马首是瞻,图的是功名,求的是银子喝女人。

班兵装备不及卫所,为了这次任务,他们特意从其他人那里借足了装备。

鲜衣怒马,威风凛凛。

班兵难得有这么威武的时刻。

“大人,前面是龙门卫,要不要进城休息一下?”

张苍水感觉到胯下的战马很累,询问李成蹊。

鞑子出战,一般是一人两马,甚至三匹马。

卫所战马奇缺,优良战马更是只有宣府三卫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兴合卫尚不能保证一人一良马,何况是班兵。

“不,绕过去。”

李成蹊毫不犹豫的说道。

作为班兵,他对卫所有着天然的成见,从来不屑与之为伍。

曾经辉煌的卫所兵,到了嘉靖时代,早已不负盛名。跟鹰击千里的前辈比,他们只会龟缩到城堡里,尚使一次出战杀敌百人以上,便是了不起的大捷。

土木堡一战,大明精锐损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

更糟糕的是,大明将士被打断了脊梁骨,看到鞑子兵双腿就打摆子。

在这些亡命徒面前,他们实在对不起士兵这个名号。

反倒窝里横比谁都厉害。

“大人,张兄弟说的不错,胯下的战马已经跑不动了。”

李成蹊的手下石笑天附和道。

李成蹊看了一眼雄伟的龙门卫,一脸的不屑。

“堡外扎营,埋锅造饭。”

一声令下,53人次第拉停战马,五人一组寻找扎营地。

张苍水和马义跟这群人不熟,很自然的钻进小树林,拿出备好的干粮,点火烧水。

小树林顿时炊烟袅袅,跟龙门卫交相呼应。

人歇息倒是其次,让战马饮水吃料才是根本。

“总把头,他们会不会出堡查看?”

马义望着龙门卫的王旗,担心的说道。

没等张苍水回答,李成蹊的声音先到了。

“他们要是敢出城,不枉大明勇士的称号。”

言语中带着极度的鄙视。

如果站在堡上远望,53人目标很大,不会不知道。

龙门卫有可能会把他们当做化妆的鞑子兵,躲的远远的。

“白天不会,晚上就不好说了。夜不收一定会来的。”

张苍水提醒李成蹊。

对后世一清二楚的穿越者,对大明将士的战斗力有着清晰的了解。

如今的卫所兵虽然不堪,比起万历后期还是可圈可点的。

比如夜晚,

他们会放出夜不收,摸清这伙人的身份和目的。

如果这点都做不到,才叫真的没希望。

“我有杨千户的手令,怕个甚。”

李成蹊说着,慢慢来到张苍水身边坐定。

班兵也是宣大总督帐下的正规编制,出战必须有战令。

相较来说,手续简单而已。

亡命徒主动出战,功劳归杨本昌和他老爹。死了不过浪费一张草席,抚恤归自己所有,何乐而不为。

“这些铁锅真的有用?”

李成蹊不解的问张苍水。

张苍水笑呵呵的回应:

“自然,比盐茶诱人的多。”

李成蹊本打算携带容易打包的盐茶,被张苍水极力否决。

盐茶自有那些不要命的商人私卖,铁锅却无人敢卖。

只有这个才能让鞑子钻进埋伏圈。

他们把大明将士看做两脚羊,明知有诈也会主动出战。

5:1的交换比让这些鞑子从来不把卫所兵放在眼里。

“大人,你是不是怕被砍头,嘿嘿嘿。”

马六说话向来直来直去。

李成蹊瞪了他一眼:

“要是害怕,我不会蹚这个浑水!”

五十个铁锅是从杨本昌手里借出来的,理由说的很明确。

打赢了皆大欢喜,打输了无路可退,私通鞑子,斩立决。

马六吐吐舌头,冲着张苍水坏笑一声,低头烧水。

“小兄弟,你真的只是图钱?”

李成蹊对这个12岁的小屁孩主动送人头很是不解。

“不然呢?”

张苍水反问。

见李成蹊严峻的脸庞,张苍水接着说道:

“首级,战马,装备,女人全部归你,我只要钱,谁跟我抢我要他的命!”

李成蹊怔了一下,张苍水的眼神实在不像一个12岁的孩子。

“小小年纪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报仇!”

张苍水阴狠的眼神让李成蹊诧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是个有功名的人,落难前是真定府的令吏(正八品),凡事三缄其口是基本素养。

报仇这种事自然不会乱说。

也肯定问不得。

“行,某虽不才,这帮手下还认我这个大哥,放心吧,你的钱分文不少。不过打起仗来,你自求多福。”

“这个勿需大人操心。”

张苍水拱手回应。

天黑之后,龙门卫放出四个夜不收。

李成蹊早有准备,不消一刻钟的功夫,四个夜不收被五花大绑,扔到篝火旁。

手令,文书让带头的小旗过目一遍,然后李成蹊亲自松绑,送给每人一两银子,很客气的请他们离开。

龙门卫战斗力堪忧,使绊子的本事却是家常便饭。

前方杀敌,没闲功夫操心自己人。

态度客气一些,使些银钱,不求关键时刻帮忙,但求不要添乱。

接下来的行军所同样的道理,经过他们的防区,前面就是长城。

长城一线礅堡林立。

一里一个礅,

三里一个堡。

礅是边境最小的守卫单位。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吊桥,护城河(其实是沟),垛子,射击口,观察口,烽烟楼一应俱全。

主体建筑依附在长城垛楼上,朝内10余米盖起一座高台。

高台为两层建筑。

高台上为站岗的垛哨,高台内则是礅兵生活起居的地方。

一般由小旗带领手下10个人据守。

小旗又称甲长,除了管理手下的兵,还要约束兵卒的家属。

军户,军户,即是军也是户。

军人的老婆一般随同丈夫一同据守礅堡。

平时帮忙放哨,闲时做饭,打水,打扫卫生。

当然,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种地。

宣府是大明九边重镇之一,卫所兵70%作战,30%屯田。

每个前线的士兵分田20到100亩不等,范围就在所在礅的二三里内。

长城内线全是荒地,只怕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没有互相抢田的担忧。

种子,农具,耕牛一应由卫所自给,产出来的粮食一斗上交军粮,剩下的留给军户自给吃食。

免除内地运粮的靡费之苦。

明前期这套制度完美的保障了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中后期却成了大明最大的拖累。

兵不是兵,农不是农。

加之腐败严重,土地兼并越演越烈。

底层军户的日子还比不上佃农。

一入军户深似海,从此军籍伴终生,脱籍毫无希望,只能任由宰割。

驻守前线的都是些无门无路的底层军户。

嘉靖年间,他们的装备和吃食基本上还能保障,万历以后,与乞丐无异。

指望他们打仗是痴心妄想。

董家礅小旗叫陆明,是个三十来岁,五大三粗的糙汉子。

因为吃空饷严重,原本满编10人的董家礅只有六个人驻守。

六个成年入籍军户,三个妇女(其它家庭成员住在三里外的董家庄)一同挤在礅里,卫生状况让人作呕。

张苍水刚进去,立马捂着鼻子跑出来。

李成蹊对此见怪不怪,耐着性子交割手续。

他们这伙人算是在这里驻扎下来,等待鞑子送上门。

李成蹊贵为总旗,陆明对他并不客气,一个班兵总旗,地位还不如他这个边境军的小旗。

你们打仗可以,这里依然他说了算。

一应人员,装备,吃食概不外借。

看着这群与乞丐无异的军人,张苍水有种莫名的悲伤。

这就是大明将士?!

除了小旗陆明,这些人身上的衣衫破破烂烂,上面布满补丁。几个兵卒除了他们身上表明身份的腰牌与鸳鸯战袄外,没有半点军人的样子。

三个妇人面有菜色,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也好,起码不是面黄肌瘦,蓬头垢面,衣衫不洁。

李成蹊查看了一下守备情况:

董家礅守军六人,计有小旗一人,夜不收一人,兵卒四人。

家具:锅六口,缸十二只,碟十四个,碗十四个。

火器:钩头炮一个,线枪一杆,大铳一个,三眼铳一把,火药火线齐全。

器械:每人军弓一把,刀枪一把,箭三十支。

另有军旗一面,旗杆两根,扯旗绳两副,灯笼三盏,梆铃一副,软梯一架,柴堆五座,烟皂五座,擂石二十堆,牛马狼粪30石。

李成蹊讪笑着离开礅堡。

这点东西不值得他惦记,连班兵都不如。

带着部下在董家礅与董家庄之间唯一的一片林地扎营,休息一阵子后,着手挖掘地窝子。

也就是那种一半柴草一半在地下的家。

他们不知道要在这里据守几天,总不能在尿可成冰的野外挨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