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看到袁术他们跑回了自己的营地,许褚他们也停下了追击的脚步。其实他心中还是有一点点的期待的。期待着曹仁和曹洪的阴招可以奏效。这样自己只要堵在这里,袁术和陶谦就是插翅难逃了。
可是,他看到黄河中有几艘着了火的小船漂过的时候,他就知道。
“哎,子孝和子廉的计谋失败了。”
“主公,这是你的计谋。你说要去火攻烧了袁术的船的。”
“啊……是我的,是我的。可是我又没有烧过别人的船。不知道该怎么烧啊。”
“是的啊,主公,本来也就只是试试看的计谋而已。不用太在意的。于其指望这个,还不如找个高台登台做法呢。”
“早知道现在用的着这个能耐,当初就该学一点好了。”
“主公,你在说什么?”
“啊?没什么,没什么。”
“奉孝。你说袁公路要跑,我要不要去追啊?”
“主公,我说不让你去做,你会同意吗?你不是要去追?”
“奉孝懂我!”
安排了人打扫战场,曹操就回了自己的军营。如果这仗打的是别人,自己占了便宜就算了,有的时候该不追就不追了。后世说的“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现在见的很多人,日后要给自己打工呢,现在就没有必要弄的太僵。
可是这打的是袁术。这个时代破坏力仅次于董卓的人。放他走了,那就是对天下人的残忍。
袁术要跑,自己自然要追。既然没有办法能在战场上杀了他,那就想办法追死他。别人都在打扫战场,曹操安排虎豹骑直接渡江了。反正自己已经算定了袁术要跑,又没有能烧掉袁术的船。那就只好追着屁股砍他们了。万一自己运气好,说不定就能砍死要为祸天下的袁公路了。
袁术和陶谦的三天之期还有一天,不过,两个人确实知道了该走了。两个人同时遇到了一个问题。
“谁断后?”
军营背后是滚滚黄河,身前是曹操这些杀人的骑兵。不管是谁,留下来的兵卒肯定是凶多吉少。他们俩个也都知道,就算逃到了河对岸,依然需要留下人来断后。因为,曹操是一定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他们两个人的逃兵的。
陶谦的情况自然好一些,自己来的人少,自己的地盘也近。最主要的是自己和手下的兵卒的感情好,虽然自己爱民如子,可是自己一个老人又不能挡住曹操的追兵。自己留下实在是给别人添麻烦。
袁术的情况糟糕一些。就算现在过了河,也是先到徐州左近。自己手下再怎么说,也应该至少还有3万多人。要退回豫州,手上又没有粮。如果和陶谦老匹夫一起逃到徐州,就面临着可能被曹操围城的问题。最关键的事情是,自己想图谋陶谦,那陶谦是不是也想图谋自己?自己在徐州是不是安全?
身后的刘表现在打到哪了?自己的豫州和扬州北部的几个郡现在情况如何。
对于自己地盘的事情,袁术现在知之甚少。为了自己地盘的安全,也要尽快的回到豫州。
袁术召集了2000“死士”和5000兵卒。让他们最后撤离军营。如果他们战死这里,家属每家给30金,如果能活着回去,每人再加30金。毕竟指望陶谦,不如指望自己手里金钱的力量。
安排好了留守的人。袁术也没有和陶谦说,就开始打包现在的辎重,准备撤退了。
陶谦一不瞎,二不傻。不用看到袁术的准备,也知道对于现在的两个人来说,撤退或许是唯一的选择。他这边也默默的准备起了渡河的准备了。
曹操很乐意于看到他们开始打包辎重,准备逃跑。对于袁术和陶谦留下的兵卒,曹操并不准备“兵渡半而击之”。曹操准备留下1000,2000弓弩手和他们交流就够了。现在的他们除了投降,就只有战死这一条路了。
至于说跑到河对岸的,曹操准备用虎豹骑和马弓手追击他们。反正自己只想杀袁术,对于没有几年好活的陶谦,自己随时都可以到徐州去消遣他。
比较现实的问题是,运兵过河实在太慢了,超乎了曹操想象的慢。曹操都准备从廪丘直接叫曹昂出兵追击算了。
可是,从廪丘出兵这种事情想一想就算了,毕竟不能把刘关张三兄弟太不当回事。真的万一自己家中空虚,刘关张真来了,曹昂也确实没有办法处理他们。
就算慢,也得慢慢的把骑兵都送过去。虽然隔着黄河来回作战了很多次了。可是对于渡河这个事情,曹操一直都很头疼。可是,对面是溃军,现在不杀,更待何时。
曹操和袁术在抢时间,毕竟他觉得袁术也没有多难杀。毕竟天下第一恶人,董卓都死在了自己的手里。他袁公路能算老几?
董卓死了,董卓的弟弟董旻也死了,董卓的女婿,李儒和牛辅也都死了。可是,他手下的凉州还完完整整的有着20几万。从对抗酸枣同盟到镇压关中起义。用的都是朝廷的部队。死的都是朝廷的人,西凉军还很完好。因为李儒和牛辅的死亡,现在西凉军一半在李傕和郭汜手里,
他们等王允的赦令,已经等了很久了。他们现在手握洛阳和函谷关。就算要回到凉州,有一定会路过长安的。他们就每天在这样的惴惴不安之中度过。
看了看手中离开家乡五年之久的兵卒们,他们俩的思乡病也犯了。
“算了,在这苦等,还不如回家了。遣散了手里的人马,让他们也能和家人团军吧。”
两个人达成了共识。既然等不到赦令,那就直接带兵回乡吧。两个人把自己的决定和西凉军的众人说了。既然关中之地已经不欢迎自己了,就没有必要死皮赖脸的继续留在这里了。该回家了。
他们手下的西凉兵,有的悲愤,有的欢愉。不过,大家基本上都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一起回家。
李郭二人带着兵,就这么从洛阳途径虎牢关,慢慢的走向了凉州。他们路上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前半生的几次谋略,彻底的断送了大汉的江山社稷。后半生的几次计谋,也彻底的让曹丕和司马懿捆绑在了一起。
诸葛亮说姜维是整个凉州最杰出的人才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问问这个人的意见。这个人,就是贾诩。
他们在路上遇到了贾诩。和他们同样来自凉州,这个时代最好的谋士之一。
大家既然都是老乡,那就闲聊了一下。
“什么?二位将军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赦令就直接带兵回凉州了?”
“嗯,我们俩在函谷关和洛阳等了1个月了,依然没有赦令。想到跟着自己出来的人马都已经5,6年没有回到过凉州家中了。思乡心切,就带着人马准备回凉州了。”
“将军,如果你们散去了兵马。朝廷问责起来你们,该如何是好?手下的兵卒如果被朝廷问责,该如何是好?”
“我们没有想过这个事情啊。我们觉得朝廷既然呆不下去了,接着呆在这里有性命之忧。就算是我们不担心自己,手里这20万兄弟,也总要有个交代的啊。”
贾诩看着他们带着这么多兵,这么多粮草,就这么灰溜溜的要从长安回凉州。贾诩差点都乐了出来。
“二位将军,带着20万的朝廷兵马,有什么危险呢?”
“我们带着是西凉军,所以考虑要回凉州了啊。”
“郭将军,您现在是什么职位?”
“我是车骑将军啊。”
“那李将军,您呢?”
“我是奋武将军啊。”
“二位既然都领着朝廷的官职,那为带的就不是朝廷的军队了呢?要我说,二位将军现在回到凉州,如果等不到赦令,日后后患无穷。还不如现在这样,带着朝廷的士兵,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有给二位的赦令。”
贾诩这话其实就是明着说了。
董卓能左右皇上,百官不敢多言,那是为什么?
董旻能安然无恙,百官相安无事,那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两个人手中有兵啊。他们手里现在的兵在哪里?
就是在郭李二人之手啊。
两个人本来也都不是傻子,只是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忤逆朝廷而已。他们两个一直觉得自己还是拜的朝廷的官,必须要听朝廷的安排才对。
可是朝廷听谁的?朝廷是谁有兵,听谁的。
现在朝廷不给自己活路了,那自己又能如何?
“对啊,文和兄所言极是!大贤受我兄弟一拜!”
两个人谢完,立刻就要跪在地上谢谢贾诩。
“哎呦!两位将军这是何故?千万不要如此!使不得,使不得啊!”
其实贾诩说完了这些话,内心开始有了一些纠结。他的本意之只是想帮自己和凉州的同乡保命而已。
可是看到身前的这些如狼似虎的西凉兵,和在董卓,董旻手下这么多年,肆意妄为的两位大将。他的内心开始纠结,悔过之心多余得意之意。
“哎……如果这天下真的毁了,说不定就是我现在的这几句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