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武侠小说 > 江湖榜中榜 > (1)清水门

“赵武侠。”

“在!”

“作为新入门的弟子中最为优秀的,你拥有三个奖励:1一门武技2获得一颗增气丹3得到一柄利器,你要选择什么?”

……——…………————……

一处小木屋里,赵武侠翻开一册黄皮书,书面上没有名字,或者说因为这个功法太过基础,所以没有人想为它写名字。

但它的名字早已广为人知,作为华夏流传最广的基础功法,赵武侠知道它叫《三七锻炼术》!

书册一共有四十九页,画着三十七幅大图案,大图案下面有许多文字和小图案,正本书十分透彻的介绍、说明了《三七锻炼术》的各种事项。

赵武侠自7岁开始修习这门功法,至今已有六年,事实上他九岁时就已经不得寸进,但依旧坚持练习——武艺,三日不修则怠。

“呼呼~”

随着赵武侠伸展躯体,吐气出声,房屋内亮起缕缕光线,淡白色,柔柔的光照明了熄灯后的屋。

这是内力,赵武侠修习《三七锻炼术》而产生的内力,平平淡淡,无长无短,可以转修天下任何一种功法,也可以催动天下任何一门武技。

何为武技?

刀术、剑术、暗器术……可以提高武者作战能力的技巧就是武技。

武技又分肉体武技、内力武技和精神武技,其中肉体武技最为繁多,因为战斗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称作肉体武技。

赵武侠自然不想再学一门肉体武技,而是果断的选择了内力武技——获得内力也有五年多时间,虽然也摸索出些许粗浅法门,但完全不成体系。

对他而言,一门最低级的内力武技就可以让他受益匪浅,当然高级的他也看不懂。

于是他就选了一门剑法。

练了一轮功法后,收气回丹田,赵武侠歇息片刻,拿起面前木桌上的一个木盒子,上面写了一些字:

名字:大河剑法

等级:粗谈

介绍:这门剑法一经催动,如河水涛涛,川流不息。

提示:虽然技巧十分低级,但一旦领悟江河的磅礴之势就将成为最强的粗谈级剑法之一。

看起来很简单,但赵武侠知道真正的奥妙不会显于表面,所以他打开木盒,里面是一本蓝皮书,四个鎏金字——〖大河剑法〗!

翻开书页,各种穴位和经脉的名称混杂着人体经脉图步入眼帘,使内力经肺脉流入肝脉、心脉然后转喜脉最后从大拇指脉和无名指脉涌出!

嗯,很简单。

赵武侠简单的催动一番,发现这门剑法运转内力的法门仅仅令内力流转速度增加,再加一点特殊的话,那就是内力涌出的经脉比一般武技多了一条——平常的武技为使内力保持威力,所以涌出体外时仅用一条经脉而已。

但这有个屁用哦!

即使你不说,我也知道且懂得如何将内力从两个经脉里涌出,甚至是从全身上下所有经脉里一起涌出我都做得到,只不过那样一点威力都没有罢了。

“唉,选错了啊。”

赵武侠十分苦恼,选了一门无用的法门,他也是烦!

不过这是也没办法的,清水门是一个十分道家的门派,那些传功长老认为一个人的选择也是一个人的缘法,所以一般不会提点一下,哈哈哈。

…………————…………————

时间飞快的流逝,很快一夜就过去了,赵武侠也想着该把武技归还了。

可能有人奇怪,一门武技对门派应该是很重要的啊,为什么会让赵武侠独自携带一夜呢?

其实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他们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所以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记忆法门。

所以宗门就开设了学习区,也就是学习功法、武技的区域,一般弟子从藏经阁选取功法、武技后就会被送入学习区,直到学会后才能出来。

而赵武侠想要把武技归还自然是因为他已经学会了,所以他走向小木屋的木门,打开门,清晨的阳光入目,轻灵的鸟声入耳,青翠的树叶随风飘进视线,凭赵武侠的视力可以看到树叶上未消失的露水,然后它随风飘走。

“师弟,可是一夜苦修,毫无所得,心中苦闷,所以耐不住寂寞了,出来走走?”

来者是一名身穿清水门内门弟子服的男人,一身白色衣衫,衣领染有天蓝色,后背一柄阔口剑,手持山水折扇,微笑走来。

赵武侠刚刚出来就听到一句调笑的话语,嘴角露出微笑,面向来人说:“并不是,其实是因为我已经学会了。”

“哦…啊~哈?!”

十分钟后,青石台阶上。

李晓风和赵武侠坐在这里,他们啃着李晓风带来的苹果,一口口清脆的声音。

“咔……原来如此,你小子学的是大河剑法,怪不得一晚上就入门了。”

“哼哼,我可是哞哞村第一天才,区区一门[粗浅]级别的剑法又算得了什么呢?”

“切,你知不知道这门功法虽然号称[粗浅]级最强之一,但实际上却是最弱的那一层次。”

“咳咳,不会吧。”赵武侠有些惊讶,连苹果都差点噎住喉咙。

“害~还不是因为这门功法需要走了情绪脉,所以需要领悟什么河流之磅礴之势才能发挥真正威力,不然的话就是渣渣,哈哈哈…”

李晓风满脸笑容的看着自己一脸懵逼的小伙伴,只听对方不死心的说:“那什么磅礴之势很难领悟吗?”

“你以为呢?”

“看来我完蛋了。”

赵武侠满脸苦恼的挠了挠齐腰长发:“这样我该怎么样才能战胜那个混蛋呢?”

“哎呀,没事啦。一百功勋就可以再兑换一门武技,改天哥哥我带你去赚功勋。”

“谢谢啦,小风。”

“咱哥俩谁跟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