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容易也容易的。
大宋官员嚣张的依倚是太祖秘誓碑上的誓言,一旦发现秘誓碑是个乌龙,他们的心理上便没有支撑点了。
再从根本上说,大宋重文抑武,武官地位不高,而且手中没有军权,大宋武官不足惧。
大宋文官地位到是很高,但是文官的手中更加没有军权。
大宋的军权在谁手里?
在皇帝手里,这就是大宋皇帝牛逼的地方,谁也造不起反来。
当然,赵佶不会天真地认为自己开了杀士大夫的戒,百官这就罢休了,有机会他们还是要反扑的。
打完第一仗,赵佶给自己放了十天的假。
能随便给自己放假这一点,赵佶很感谢宋徽宗,是他开创了弹性上朝制度,有事上朝,无事君臣两不相扰。
没上朝的十天里,赵佶收到了很多奏本,这些奏本除了问安和正常的朝事奏报,奏本中最多的是大臣之间的相互检举揭发,甚至污蔑攻击。
把这些检举信按各人的身份背景一分,赵佶就提炼出一个重要的信息:这分明元佑党和元丰党的党争。
党争就是内耗,是一国大忌。
赵佶敏锐的意识到,大宋要强大,必须消除党争。
党争是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变法派称为元丰党人,守旧派称为元佑党人。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这和赵佶的目标是一致的。
赵佶的方针便是彻底铲除元佑党,重续变法之路。
当然是完善版的王安石变法。
元佑党的背后,是强大的地主官僚组成的豪门集团。
宋徽宗足足化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勉强结束了党争。
皇生能有几个十多年,况且北方还有强敌在崛起,亡国的危险一直就是悬在头顶的那把隐形的剑。
赵佶制定的铲除旧党时间表没有具体时间,只有四个字:越快越好。
利用皇权直接抓起来,贬谪下去,或者干脆一杀了之?
那是不可能的,那样只会让自己亡国之君的命运来得更快、更猛烈。
赵佶制定的战略是:多管齐下,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借力打力,以事实为依据,让元佑党人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不留后患。
铲除元佑党的同时,还必须物色好变法派的领军人物,并为他组建一个阵容强大的变法团队。
当年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还剩下三个重要人物。
一个是章惇,此人孤傲、强硬,变法的态度无比坚定。他以一句“端王轻佻”得罪过当时还是端王的宋徽宗,人生便为这句话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被一贬再贬,此时己远离朝堂。
史料记载,章惇郁郁而终于71岁。
这个人有余热可发挥,但年事已高,挑不动大梁了。
另一个就是曾布,一个被变法派踢出队伍,却又不被守旧党认可的怪胎,要不要把他放进变法团队赵佶一时都不能确定,更不要说核心担当。
再一个就是蔡京。
蔡京当年投身变法运动,是得到王安石高度赞扬。
以王安石孤傲的性情,要称赞一个人,是不容易的。
所以,蔡京对变法的态度,蔡京的个人工作能力,是不需要置疑的。
比起章惇和曾布,蔡京还有一个年龄上的优势。
只是蔡京其人,太贪,一生通过各种渠道搜括的财富,换算成后世的货币,是70个亿,稳居古今贪官榜第一名。
赵佶觉得,人性中都有贪婪的一面,如果没有助长贪婪的环境,贪婪只能永远蛰伏于一角,抬不起头来。
赵佶当然不会给蔡京贪婪的机会,他要的是让蔡京变成自己手中的一把剑,一支犁,助自己打破大宋的颓废、覆没之势,开创出一片睛空。
赵佶拿定主意,变法就用蔡京作为核心担当。
赵佶也知道,自己这一着,风险也很大,毕竟自己没有政坛经验,而蔡京是一个官场老手。
风险与机遇并存,赌呗。
紫宸殿,早朝。
赵佶已把早朝的时候推迟了半个时辰,这一点得到大臣们的热烈拥护。
百官奏事之后,赵佶说:“各位爱卿,这些日子朕接到了好多奏本,朕特地挑选了三份,念给各位爱卿听听。”
百官略感一惊,是谁的奏本出格了吗?今日早已不同往日,谁还这么不小心?
百官的惊讶中,张迪从袖中摸出一份奏本。
“右相曾布,屡在陛下面前失礼,逾越了君臣本份。爵禄本是陛下之赏,曾布却私自拿来授予亲信。表面上道貌安然,曾布私下里却是殆除脏滥。”张迪的声音尖细刺耳。
这是一份检举信,张迪省略了检举人的姓名。
寥寥数语,列举了曾布三条罪状,这是要把曾布往死里整啊。
众臣的眼光便落在了曾布身上,有震惊的、担心的、幸灾乐祸的,也有深沉得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
张迪尖细的嗓音又起:“左相韩忠彦,表面中庸,实则居心险恶,将大量的亲信之人荐入台谏,此乃结党营私之举,其心可诛。”
一众大臣的目光刚落在韩忠彦的身上,很快便又转向赵佶。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赵佶神色淡定。
张迪却又开声:“尚书左丞蔡京,庸劣之人,奸邪之徒,欺君媚上,坏法败国……”
文武百官全都心律不齐了:难道陛下这算是将三人的恶行公诸与众?然后陛下就要将这三人贬官流放,逐出朝堂?
被人告了的曾布、韩忠彦和蔡京更是惶惶然。
“这都是这些日子爱卿们写给朕的奏本,每一份奏本朕都认真阅了。爱卿们的拳拳之心、赤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百官如此,我大宋江山社稷必定千秋不断,万代相传。”赵佶的真诚和感激全都写在脸上。
大臣们的心却没有因此而安定。
左相、右相、尚书左丞,都是陛下的左膀右臂,他们都被人奏本告了,陛下会高兴?
他们都是奸邪不良之辈,陛下会高兴?
赵佶说他高兴:“爱卿们要清君侧,朕很高兴。”
赵佶的表情迅速由十分的诚挚转向薄薄的愤然:“朕却以为,这些奏本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心存叵测,坏我君臣融融之关系。”